hbs红宝石平台前身为1952年开设的水利土壤改良课程,1958年改名为农田水利系,1965年改名为农田水利工程系,1995年与水力发电工程系、水利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水利水电工程学院,1997年改名为农业水利工程系(隶属水利水电工程学院),2003年农业水利工程系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分离,成立校直属现代农业工程系,2007年成立农业工程学院,2009年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共同组建水利水电学院。2018年2月根据国家需求和学校学科发展定位,以农业水利工程系为主体重新组建农业工程学院,2019年底更名为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3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均达到92%以上。有双聘院士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5人、一级学会副理事长成员2人、兼职教师15人。
学院设有农业水利工程和土地整治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优势专业,是江苏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了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在《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地区)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申请研究生学位时,享有与当地毕业生同等的待遇。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为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国土资源与土地整治领域国家战略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学院具有博士、硕士(学术型与专业型)、本科和继续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农业工程),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资源保护(自设)3个学科方向。拥有土木水利(农田水土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和2个学士学位授予权(农业水利工程、土地整治工程),设有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此外,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目前我校设置的唯一农学门类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自开办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5000多名毕业生。他们中间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越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行业精英,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级设计大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厅局级以上领导百余名,以及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部门领导和技术骨干。学院还为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专业骨干人才450余名,为亚洲、非洲等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留学生200余名。近年来,本科生升学率保持在45%以上,本科与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院拥有水利部投资兴建的江宁节水园省部级科研基地,与江苏省水利厅共建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野外基地,以及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沿海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4个国家和省部级依托平台。此外,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建有8个合作的野外试验研究基地。
近5年来,本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和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农业水利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按照“入主流、有特色”的发展思路,开展了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新增合同经费8842万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32项,江苏省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21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34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20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90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奖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7项。
学院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并长期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留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位居国内前列。自改革开放以来,已为亚洲、非洲、中美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留学生已在埃塞俄比亚、加纳、尼日尔等多个国家担任政府官员和重大项目技术负责人。通过传授本学科先进的灌排理论与技术,促进了先进灌排技术在留学生所在国的传播,为提高当地灌排工程水平、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本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院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倾情打造信仰公开课——新思想公开课、农情大讲堂、水利史·水文化讲座、劳动实践教育——河海丰收节等特色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涉农学科发展动态,培养三农情怀和创新实践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强化社会实践成效;通过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